贵州民族大学  党委宣传部主办     大学生网站  制作维护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深度>>正文

让手机“鸦片”变“毒”为“药”——高校师生会诊如何治疗大学课堂“手机病”

2014年12月03日 12:35  点击:[ ]

上课时,走到半路发现书没带,最多惊呼一声,然后继续去上课;可要是发现手机没带,就算冒着迟到的危险,也要飞奔回寝室,带上手机;其他同学则会拍拍胸口,庆幸地说:“幸好我带了,不然这几节课该怎么熬。”这是流行于当前大学生中的一个段子,看似搞笑,却反应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当前,手机功能强大,俨然成为掌上电脑。大学生把手机带入大学课堂也逐步常态化,“低头族”、“手机控”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还有网友把躺在床上玩手机的年轻人与清末国人吸鸦片的图片进行对比。为何大学课堂会患上“手机病”?手机是毒还是药?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上课使用手机 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

教室里,讲台上,老师正口若悬河。而讲台下,A同学半趴在课桌上拿着手机给女朋友发短信问候早安。B同学微微张着嘴,呆呆地看着课桌下的手机屏幕,刷着微博。而C同学正手指飞旋,紧张的玩着手机游戏……这是当今大学课堂上十分常见的一幕。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从通讯工具,变成一台人人离不开的掌上电脑,聚餐、逛街,手机不离手。而在大学课堂上,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率为96.1%。

“我的课堂上玩手机的大量存在。”传媒学院的汪玉玲老师说。但她表示,对此她会区别对待。课堂上,也有同学会使用手机查找她所讲内容的相关资料,并和老师讨论。“虽然网络上信息量很大,有时会给老师出难题,但形成了互动交流氛围,课堂上这样用手机,我觉得很好。”

对于新闻学学生来说,手机也是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的一种手段。例如在12新闻班的一次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谁会唱红歌,后面响起了一片唱红歌的歌声。不一会同学们的微博就开始“现场直播”了:“嘿!我们班开启现场KTV模式”、“我是红歌王,点个赞”……下面迅速一溜评论、点赞。

也有一些同学表示,手机不离身,是工作需要。传媒学院新闻中心负责人刘德茂,也是12新闻班的学习委员,他说,院里的领导、老师随时都有可能打电话来安排任务,手机离不得。他最担心的,就是上课时突然打进电话来,“讲台和电话,两头都是老师。”

但记者调查发现,更多的同学还是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发发短信、刷刷微博、或者玩些手机游戏——酷跑、保卫萝卜、消灭星星。有的学生直接感叹:“这个游戏,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终于过关了!”

一些同学认为:“上课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甚至有些同学甚至因长时间低头,而早早的患上了颈椎病。

多重因素 让大学课堂成为“手机病”重灾区

多数老师学生都不得不承认,多数时候,手机带入课堂,不是个明智之举。许多老师认为,与8、90年代的大学校园相比,现在的大学课堂不够活泼,大学生动脑能力减弱。

老师们认为,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会对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影响。汪玉玲说,如果课堂上玩手机的同学增多,老师要想吸引学生听课,就会改变原定教学计划。但改变仓促,不一定能改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学总结和反思。

老师王澄橙也表示,老师在台下花费时间和精力备课,如果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欢迎,会很郁闷,有的老师会“穷则思变”,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而有的老师可能就会得过且过。

大学正是读书的黄金期,为何大学生会选择在课堂上玩手机?

凯里学院胡同学说,上课玩手机是因为老师讲的内容她根本听不懂,为了打发时间只有玩手机。她也知道上课玩手机不好,父母辛苦挣钱供自己读书,自己却花着来之不易的钱,在学校里面玩手机,觉得愧对父母的血汗钱。“但就是没办法,手不受控制。”

民大曾同学也表示,自己清楚上课不好好听课,对不起父母,但感觉这是大势所趋,也就跟随潮流了。还有学生告诉记者,一些老师全按PPT上的内容讲课,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提不起兴趣听课。

有老师认为,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确实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不进去。

也有老师认为,这是大学生迷失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没有找到自己在校园里要做的事情,而且缺乏自律能力,由此失去了很多宝贵时间。

还有专家认为,对手机的依赖,正在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有的学生已经成为“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而这种“手机病”正从学生的生活中蔓延到课堂中。

同学小林对记者说,每天早上醒来,眼睛还没睁开,就有意识的去摸手机,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点开流量,看看新动态。平时机不离身,平均十分钟看一次手机。“我脸上长痘痘,有黑眼圈。我也想早点睡觉,可是已经成习惯,改不了了。如果把手机从我身上拿走,我会整天魂不守舍,精神恍惚,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而睡前也成为“病发高峰期”。“瞌睡虫”被手机带走,关了灯的宿舍每张床上都泛着白光。同学小李说,“看到大家都在玩,自己不玩,感觉怪怪的。”

而小张同学承认,当手机电量显示低于30%时,他必须找到充电器充电,不然就会变得焦躁不安。

此外,考试制度不完善,也放任了学生课堂玩手机。一位同学说,他平时基本不听课,玩手机、看课外书,到了期末,随便奋斗两个星期,也能过关,课堂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导还是堵 大学课堂应如何“治病”?

老师普遍认为,课堂上玩手机、课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和手机,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引起警惕。

在一些大学,学校已开始强制禁手机,实行“无手机课堂”。王澄橙老师认为,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仍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学生不玩手机,如果想开小差,还可以看小说,可以发呆,可以干很多很多别的事,一样可以在课堂上神游。根本还是要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老师认为,首先学校应规范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他们认识到大学光阴的珍贵,学会自我克制,合理安排时间,注重课堂和书本带来的“深阅读”。

同时,老师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老师上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手机的流量。”老师应多采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手段,多和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身在教室,心和脑也在教室”。

对那些对手机有严重心理依赖的同学,专家建议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学校心理咨询室可以考虑专门针对学生手机依赖成瘾开设相关课程,或者相关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课堂、学习和手机、娱乐的关系。

还有很多老师认为,手机确实如同“鸦片”。使用不当,将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毒品”。使用恰当,却可以成为促进学习的“良药”。

当前,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青少年已经离不开网络和手机,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手机必然成为我们身体生活一部分,就看你如何对待你身体的一部分了。”汪玉玲说。

记者采访的老师普遍认为,手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堵不如导,应该把手机引到教室,发掘和应用更多的教育功能,让它成为促进大学课堂更有活力的“一剂良药”。

上一条:【人物】盛开的野兰花——杜再江与他的新闻理想 下一条:【深度】我校“大学生十大表白条例”热传 学生更喜欢接地气的教育方式

关闭

贵州民族大学 大学生网站 制作维护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